一文看懂 外媒怎報港珠澳大橋通車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8/10/24 12:21

最後更新: 2018/10/24 19:11

分享:

分享:

歷時9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橋,今天通車營運,這被指對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有重要意義。大橋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外媒紛紛報道其通車;而盤點主要外媒,他們關注的焦點如下。

1、港珠澳大橋技術水平

英國《衛報》形容大橋是「世界最不尋常的公路之一」,指其橋樑鋼板用量可足夠建築60座巴黎艾菲爾鐵塔,而且當大部分跨海大橋的設計壽命只有100年時,它的設計壽命卻達120年,相信這個世界級跨境大橋將成為香港及大灣區的新地標。

報道又指,大橋是「現代世界七大奇跡」,其中「島隧工程」的設計及施工完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光是第一節沉管就花了96小時安裝,可說是「摸着石頭過海」。

2、港珠澳大橋對中港經濟的意義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的長度是加州金門大橋的20倍,這座六車道大橋將連接一個擁有7,000萬人口的經濟區域,合計年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幾乎是舊金山灣區的兩倍,而且超過澳洲、西班牙或墨西哥的國民經濟規模。這項耗時9年的工程,與近期開通的一條高鐵綫,將縮短中國內地製造業城市和金融樞紐香港及博彩業中心澳門之間的旅行時間,加強這些城市間的商業聯繫。

這些城市之間的聯通是官員們所稱「大灣區」綜合區域規劃的一部分,而這座大橋將把香港、澳門和珠海納入一小時生活圈。

據滙豐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雖然大灣區土地面積(為舊金山灣區土地面積的兩倍)僅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但該地區的出口額佔全國總出口額的37%,經濟產值佔全國GDP的12%。滙豐預計,到2025年,將有近45%的中國科技企業在廣東省落戶。

日本《每日新聞》評論則稱,港珠澳大橋開通是大灣區發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灣區經濟圈將超過紐約經濟圈和東京經濟圈,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法新社採訪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橋建設,認為便利當地區民和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人專程帶小孩去看大橋,讚揚這是「偉大」的建築。

3、港珠澳大橋是否「大白象」?

20多公里長的大橋主體工程耗資約480億人民幣。香港政府還為修建隧道和機場附近一個人工島上的過境設施總共撥款了1100億港幣。BBC中文網引述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質疑,香港人本身未必會常用這些通道,而這些交通網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美國《紐約時報》也報道,深圳也正在建設自己的橫跨珠江大橋,這個與港珠澳大橋競爭的項目,預計將於2023年建成通車。深中通道或分流港珠澳大橋的車流。事實上,官方已調低了港珠澳大橋的流量估算,一項2008年的預測估計到2030年前,每日客運量達到17.2萬人次,但政府今年已經將該數字調低至12.6萬人次。

4、對一國兩制的關注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香港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說,「我們仍高度懷疑,這座大橋會給香港帶來甚麼。這是把香港放入大陸圖景的又一個象徵性項目」。

報道舉例,有關誰能使用這座Y形大橋的問題,凸顯出將三個不同的體系整合到一起所面臨的挑戰。在香港和澳門,機動車都靠左行駛,而在內地則是靠右通行。如何解決?汽車在一個特別設計的交滙點開始轉換,交滙點位於大橋香港出口的高架橋上。私家車車主進入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拿到單獨的通行證,而通行證有嚴格的配額限制,因此對大部分司機來說,這樣做並不實際。

BCC中文網則指,雖然三地政府稱大橋基建是「共同協商」,但這條大橋建設過程中,也顯示到粵港澳三地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港澳政府在工程問題上處於被動狀態。在中國官方早前宣布周二舉行開幕儀式時,香港民主派的議員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訴,對此毫不知情,連港澳政府也需花時去核實。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